温哥华宜居城市大小观
现在的城市,一方面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机会和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难以忍受的不便与烦恼:环境污染、交通不畅、设施不完善、住房困难等不宜居的问题在不同地区或城市表现有别、侧重不一、症状多样。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城市工作要通过制度优化和政策完善,尊重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求,让城市回归宜居属性。无论是描绘城市发展愿景还是反思当下的城市病,全球城市都在强调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温哥华的实践可以为我国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宜居=?
全球城市宜居指数排名2016与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图片来自网络
不同的范围、视角和社会群体下宜居评价的悖论:
温哥华作为全球宜居城市声名鹊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连续位居经济学人智库(EIU)发布的全球城市宜居指数排名前列①。EIU以一个全球化的视角定义“宜居=政局稳定性+医疗保健+人文与自然环境+教育+基础设施”,涵盖了5大指标所涉及的30多个定性和定量因素进行宜居评价。
然而和EIU不同的地方评价往往出现很大的反差结论,在2016年的EIU全球宜居指数排名第3的温哥华在加拿大国内《精明理财》中的评价为宜居性严重下滑。《精明理财》评估加拿大城市的“宜居=城镇经济水平+工作机会+犯罪率+房价+教育+文化设施等”,这是更加本地公众的视角。
同样入选EIU全球城市宜居指数排名的北京在中科院的《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中被评价为宜居指数最低。《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中定义“宜居=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环境健康性”,涵盖了6大维度的29个具体评价指标。
宜居的悖论存在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多维的评价要素和差异化社会群体的价值观里,宜居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话题,更是一个适情适地的模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抛开国内外差异化的评价结果和高企的房价与生活成本等社会因素,温哥华的宜居建设在“大”的区域战略和“小”的营城细节方面有着持续的探索和实践。温哥华整体的宜居环境得益于大温地区的区域治理;在城市营造方面温哥华城市规划一直以“宜居”(Livable)和“可持续”(Sustainable)为导向,温哥华式宜居=自然观+公共性+社区感,表现为与山水基底融合的城市环境、多样的滨水和街道开放空间和完善紧凑的社区等标志性外在特征。
疏密有致的城市与山海本底完美融合
图片来自网络
“大”区域治理
宜居区域战略规划(LSRP)是温哥华宜居战略的起点
图片来源:Metro Vancouver
九十年代建立起区域性的宜居战略框架:温哥华是大温哥华区域的核心城市②。大温哥华地区制定的“宜居区域战略”(LSRP,1996年)以其简洁清晰的战略内容,随着温哥华荣获“全球宜居城市”而被认为是成功的区域规划。随后的“区域发展战略2040”(Regional Growth Strategy2040,2002年)延续了“宜居区域战略”的核心内容:从空间紧凑发展、可持续经济、生态空间保护、社区营建和可持续交通体系方面提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并解决相关问题。通过两版规划,大温哥华区域局(Metro Vancouver)奠定了大温地区的空间发展框架和区域协作机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后工业时代聚焦绿色生态发展:随着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深入,温哥华的战略规划日益凸显和实践“生态”和“绿色”发展理念。作为对大温区域宜居战略的回应,温哥华市通过“绿色行动规划”和“可再生能源战略”细化了大温区域的要求。2020最绿城市行动规划(Greenest City2020 Action Plan,2012年)中既提出了在气体排放、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的减碳目标,还有很多关于居民享受本地食物、洁净空气和水源等生活化的思考和措施。2050城市可再生能源战略(Renewable City Strategy: our future to 2050,2015年)更是直接把城市2050年内的发展战略重点导向为100%使用可再生能源,提出在2050年实现比2007年减排80%。
加拿大首个获得2009年度LEED绿色建筑认证的办公楼
图片来源:筑龙网
营城“小”理念
温哥华在建设宜居的城市中心区方面建立起了自然融合、公共开放、社区友好的完整宜居形态:包含了与山海结合的开放空间体系;小街区下的公共街道与迷你公园网络和围绕社区中心的共享生活圈。
经过近百年的持续努力,温哥华依托多样的海岸线资源建立了完整连续的开放空间体系,包含了230个城市公园、18km的公共沙滩、22km连续的慢行海堤和多处社区绿地,共占城市空间的23%。其中最著名的是和紧邻市中心的与市区面积相当的斯坦利公园(Stanley Park)。由于其三面环海的特征,温哥华一直大力发展共享型的城市滨水区,在市中心设计了四通八达的滨水走廊,在中心沿岸把滨水空间的公共价值发挥到最大。同时温哥华在大型滨水开放空间和重要街道确立了27个锥形公共视线区,处于范围内的城市开发密度和形态要遵循系列的公共视线控制要求以确保城市发展与山海环境协调。
图片来源:City of Vancouver
温哥华小街区历史形态(图片来自网络)
温哥华市中心街区制形态
温哥华是典型的20世纪格网城市,密集的路网将城市用地划分为50m-80m*100m-150m的矩形方格,形成了典型的小街区模式。小街区加强了城市的渗透性,产生更多的公共临街面。受雅各布斯理论的影响,温哥华认识到街道是促进交往和活化城市的重要线性公共空间。在商业形态的引导上除了综合性的商业中心的开发,温哥华政府更提倡发展线性的、覆盖社区的小尺度临街商业。温哥华制定了市中心“临街零售策略”(street-fronting retail),在小街区划分的细分地块基础上,通过临街商业形态与步行道空间结合的方式创造了具有活力的街道公共空间。
图片来源:City of Vancouver
小街区提供了更多的细分地块成为城市多样化社区绿色空间,作为休闲广场(public square)、儿童游乐场(playground)、街头四季花园(garden)、遛狗园地(dog off-leash area)、水景花园(water park)和城市果园(orcard)。社区内的迷你公园聚零为整,丰富了社区景观形态,满足了社区内多样的休闲娱乐需求。
小街区带来更多的迷你公园空间
图片来源:City of Vancouver
温哥华同时认识到小街区形态带来的最大的问题是噪音污染,因此在开发控制导则中强调建筑材料和门窗设计对噪音的控制与消除。
温哥华认为社区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单元,真正的宜居城市应该注重社区建设。不仅温哥华的市政区官方规划是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同时社区中心的公共服务直接对接其多样性需求,不仅包含管理职能、更重在发挥文化休闲和生活服务职能。温哥华在已有社区的基础上建设了24个多样化的社区中心,社区中心采取以政府为主导、居民自发协会协作的模式。政府投资完善社区中心的建筑与设 施,并委托非营利组织协会独立运营社区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娱乐休闲服务,双方共同评估社区的需求并规划项目。
一般社区中心包含公共活动功能包括:
(1)设有营利性的健身房、室内篮球场等体育设施;(2)进行社区中心外冰球、篮球、橄榄球、排球等场地租赁安排;(3)承办学龄前儿童生日派对;(4)培训学生舞蹈、绘画、语言、音乐等以及针对成人的舞蹈培训、健康咨询、音乐和水上运动培训等;(5)统一管理社区内的租房信息;(6)预约室外婚礼和野餐活动场地。社区中心通过开展丰富的项目能够有效把社区各年龄段、新老住户融入到社区生活中,围绕社区中心建立社区共享生活圈。
社区中心活动场地
图片来源:City of Vancouver
温哥华卡内基社区中心部分活动
图片来源:City of Vancouver
国内城市的发展阶段、社会和空间形态基础与温哥华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但可以借鉴其对自身城市核心特征的挖掘和完善,充分结合自然环境设计城市、从多方面最大发挥城市空间的公共性并通过文化型社区中心的营造强化社区感等完善城市的宜居形态。
· · ·
推荐阅读:
杨保军:规划师的人文素养
作者 | 傅一程
中规院深圳分院设计中心
注释:
① 2016年全球城市宜居指数排名温哥华位于墨尔本、维也纳之后,中国入榜的城市分别有苏州、北京、上海、深圳、、天津、大连、广州和青岛。
② 大温地区(Greater Vancouver Regional District,GVRD,简称大温地区)是加拿大第三大城市群,包括了23个地方自治市镇。大温地区区域局(Metro Vancouver)是大温地区多个地方政权组成的灵活的联合政府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管理和协调区内各城镇的共用资源以及应付各城镇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如区域性规划、食水供应、污水处理、交通、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区域性公园绿地管理等,从一个宏观的层面调控环境质量和城镇发展。温哥华市(City of Vancouver)是整个大温区域的中心城市,面积114km2、人口603,502 (根据201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与我国中小城市相当。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